肺结核也称“肺痨”,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病灶主要发生于肺组织、气管、支气管和胸膜部位。
在我国,肺结核属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传播途径与病因传播途径
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笑、谈话和唱歌时,可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从呼吸道播散至空气中,并可停留数小时,若被他人吸入则可引
起感染。
其他途径,如饮用带菌牛奶经消化道感染、患病孕妇经胎盘引起母婴间传播、经皮肤伤口感染和上呼吸道直接接种传播等,现均罕见。
肺结核病是一种传染病,但并不是所有结核病人都具有传染性。结核病的传染通常是发生在发现和诊断前,也就是在没有被发现明显症状时传染性最大。及时治疗后,结核病传染性很快减弱和消失。
病因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部可引
起肺结核,但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者并非一定会传染给他人。
肺结核的主要传染源为痰中带菌的肺结核患者,因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般不具传染性,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通常有很强的传染性。
此外,免疫功能低下、滥用药物和酒精等因素可增加罹患肺结核的风险。
诱发因素与肺结核相关的已知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年人、婴儿患肺结核风险增加。
●免疫系统较弱:如艾滋病感染、化疗和糖尿病患者。
●与结核杆菌感染者密切接触。
●营养状况不佳。
●居住在拥挤的地方,如贫民窟、监狱、军营等。
●卫生条件差。
●在医学领域工作: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或医疗保健提供者均为肺结核高风险。
●滥用药物和酒精。
●前往未经治肺结核很常见的地理区域,如拉丁美洲、非洲、亚洲、欧洲部分地区等。
●慢性肺疾病。
●吸烟。
●使用某些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如激素和英夫利昔单抗。
症状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没有肺结核临床表现。
●非活动性肺结核也无明显症状,仅在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
●活动性肺结核通常会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盗汗、胸痛、疲乏等症状。
早期症状
无法确切的说肺结核的早期症状是什么,部分患者可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是肺结核的常见可疑症状,发热为最常见的全身症状。日常生活中如有上述不适,可积极就医咨询,以便于早期明确诊断,排查自身疾病。
典型症状
咳嗽、咳痰22周、痰中带血或咯血等为肺结核可疑症状。
治疗及注意事项药物治疗是结核病治疗的基石,相比其他类型细菌感染,肺结核治疗可能需更长的时间。
对于活动性肺结核,须服用抗结核药物至少6~9个月。具体药物和治疗时间取决于患者年龄、整体健康状况和耐药情况等。
化疗
化学治疗是肺结核最主要的基础治疗手段,其目标不仅是杀菌和防止耐药性的产生,还包括最终灭菌、防止和杜绝复发。
肺结核化学治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此外,治疗过程中应实施全程督导化学治疗(DOTS)管理策略。
DOTS是指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次用药都必须在医务人员或经培训的家庭督导员的直接监督下进行,因故未用药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按医嘱规律用药。DOTS可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愈率,并减少多耐药病例的发生。
注意事项
在给予上述间歇用药方案时,必须采用DOTS管理,保证患者不间断地规律用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愈率,并减少多耐药情况的发生。
预后肺结核患者遵循医嘱、合理规范用药治疗后,-般预后良好,大多数可治愈。症状通常在治疗2~3周后开始消退。
若未经合理治疗,感染可能会恶化,并从肺部扩散到其他身体部位,并演变成播散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日常以及家庭护理日常
在日常生活中,肺结核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若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联系医生。
家庭护理
居家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应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避免家人被感染。
预防提供预防结核病的教育,如咳嗽礼仪。
避免与肺结核患者接触,特别是在封闭和拥挤环境中。若接触不可避免,则可使用适当的呼吸防护装置,如面罩。
对肺结核高危人群或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的个人,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以尽早发现肺结核患者。
疫苗接种和预防性化学治疗对预防肺结核也有重要作用。
疫苗接种:
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试验显示,卡介苗再次接种效力%,可有效减少青少年的持续性结核杆菌感染;另一项试验显示,M72/AS01E疫苗效力为54%,可有效预防HIV阴性的潜伏性结核感染成人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这可能将为肺结核预防带来新的选择。
卡介苗接种对预防常发生在儿童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结核有较好作用;新生儿进行卡介苗接种后,仍须注意采取与肺结核病人隔离的措施。
重症医学科
祝大家平平安安,幸福安康。
我科,欢迎致电
想知道更多健康小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