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针灸治疗食管癌时发现,有的患者针刺背部俞穴,针感可以传向四肢,同时针下有一直径2~3cm的红晕区。留针时患者如能呼呼大睡一觉,疗效特别好。
又有1例晚期左乳癌,表浅淋巴结广泛转移,微血管内有癌栓形成。针右照海、左列缺,患者感觉两穴位间有气感联系,但其间并没有明确的线条,1年治愈。
笔者还发现,有的患者癌肿内也有经络通过。如有个脂肪瘤、乳癌患者,针刺时肿块内有经络感应通过。有2例腹腔广泛转移性黏液腺癌和间皮瘤患者,满腹癌肿,针刺时腹腔内有线条样感应通过,甚至传向四肢。
这些经络传感现象,其传导通路有些与神经通路相似,有些则不同。笔者在治疗某些癌症顽固性疼痛和骨转移剧痛时,根据“督脉主一身之气”“任脉主一身之血”的理论,采用了督脉人中穴和任脉承浆穴,使疼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人中和承浆两穴与患者疼痛部位(如股骨、髂骨和腰椎等)相距很远,没有明显的神经通路。又如食管癌患者滴水不进时,笔者采用心经的内关穴,脾经的公孙穴,奇穴止呕穴,任脉的膻中、天突,督脉的至阳穴,使全身气血通畅,增强食管蠕动。不少患者能感到一股热气涌向咽喉,顿时解除了压迫感,往往能立即进食。这里也没有一条明显的神经通路。又有例颈段食管癌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每次针灸时就有一股气缓慢地沿经络线路感应出来,感到全身舒服。临床类似的现象是不少的。
笔者在实践中还发现,经络系统在人体内是不断运动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一位经络能呈现红线的患者,每次出现的红线稍有移动,约在5mm宽的经络带内移动。这种红线并非规则的直线,而是带有弧形弯曲的线条。治疗时,每次针刺同一个穴位,也要相应调整进针位置,才能有较好的经络感应。这类患者的经络敏感性也是相对的,有的患者开始不敏感,治疗到一定阶段突然敏感,以后又可能减退。年轻人比老人相对敏感。在练了气功、太极拳后,原来不敏感的有时也可以变成经络敏感人。
多年来的临床实践使我们深信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经络理论对我们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END·往期回顾小小一根针,为何能治大病?俞老给病人开具的“白蛋白”到底是个啥?切脉针灸能治癌吗?科学依据来了!喜欢,就给我一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