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破壁图强、砥砺奋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关要求,持续深化“学习身边榜样”,营造崇尚先进、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玄武区正式启动“百名先锋典型领学党史”活动。
本期先锋典型先进事迹
马业盛
马业盛,年12月出生,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玄武区红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全科医生。曾获江苏省基层卫生骨干人才、南京市技术能手、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
年7月,马业盛调任至红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的一员,许多病人上了年纪记性差些,为了让他们更加安心,他坚持每周下社区4—5次,为居民检查身体、询问病情、科普健康知识。为高效使用医疗资源把好“第一关”,他不仅能娴熟处理各种常见疾病,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中风等疾病都有所研究,脂肪瘤、皮脂腺囊肿及麦粒肿切除、局部封闭注射等门诊小手术也不在话下,他常说“能在社区解决医院去。”马业盛除了战斗在临床一线,还分管单位的医疗耗材器械、院感、医患纠纷处理等工作,医院,落实医联体工作,去年共引进8名专家来中心坐诊次,接待患者人次;开展名中医百场宣讲10次,社区授课3次;带领广大职工完成红山街道年度医保退休职工体检、老年人体检及中小学生体检等保障任务,年均提供体检服务超人次。
本期先锋典型领学党史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西。
他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重庆求学时,经历了大轰炸,他感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袁隆平立誓。
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袁隆平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
10多个省区市的科研人员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又在农场支起了小黑板,给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讲课。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攻关大会战打响。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育种研究。他回忆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年8月,袁隆平宣布我国历经了近十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做到大面积推广。事实上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那样,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确表现出了更好的增产效果,米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袁隆平认为,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不仅如此,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公斤、公斤、公斤、0公斤和1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0万人。
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亚的丘陵河谷地带……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万公顷。袁隆平曾说,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四到五亿人。
年,袁隆平向世界介绍正在探索种植的“海水稻”,目标是在未来能够培育出亩产公斤以上的海水稻。袁隆平说,“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没种庄稼,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如果利用起来全国推广一亿亩海水稻,每亩公斤,将增收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水稻产量。”
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后,袁隆平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由他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年9月,中国农学会、华南农业大学、中科院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的专家,对袁隆平领衔的“低镉水稻技术体系”多点生态试验进行了综合评议。结果显示,“低镉稻”稻米镉含量在每公斤0.07毫克以下,低于每公斤0.2毫克的国家标准和每公斤0.4毫克的国际标准。这表明,“低镉稻”在不同镉含量土壤、不同栽培方式下的表现都较为稳定,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镉大米”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
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十地启动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两万亩,扩大推广到十万亩,计划10年内推广面积达1亿亩,相当于每年多生产亿公斤的粮食,能多养活近0万人口。
去年11月,在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公斤的目标实现后,袁隆平又提出两个新的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即将“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就在本月初,由袁隆平任首席科学家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0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4.83公斤。
在科学研究上,袁隆平是一个特别认真特别严谨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豁达大度非常幽默的人。除了科研,他平日最爱的就是音乐,而且特别喜欢小提琴。他认为小提琴的声音是“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
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据统计,截至年,全世界有一亿五千万公顷水稻稻田,但是杂交水稻还不到10%,若有一半种上杂交稻,可以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口。第二个是禾下乘凉梦,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稻子比花生米还大,他拿着蒲扇,躺在水稻下乘凉。正是为了这两个“梦”,袁隆平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而就在年,90岁高龄的袁隆平却许下了他生平的第三个梦想:“攻克中国的盐碱地,彻底解决中国在粮食上的后顾之忧,让中国人吃饱吃好!”
他,是稻田里的守望者。
年,“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本期学习党史回悟初心
马业盛:做像袁隆平一样的好种子
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杂家水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不忘下田观察。他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后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先贤望白头。对袁隆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的高贵品质、传承他的伟大精神,像他一样做一粒好种子,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出绚烂之花。
梦想是方向,是目标,是前行的动力。要到达梦想的终点,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心、信念,执着不渝的追求。袁隆平在实现“让中国人民吃饱饭”的梦想的征程中,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一生扎根在稻田间。我们党员干部要做信念坚定、矢志不渝的种子,传承袁隆平“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在本职工作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面对各种风险困难和矛盾挑战中迎难而上、向险而行,永不言弃、越挫越勇。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袁隆平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创新无止境的精神,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我们要像袁隆平一样做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种子,不满足于现状,敢于突破思维局限,创新开拓、锐意进取,以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精神,敢闯“无人区”、勇攀“最高峰”,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
斯人已去,精神如炬。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袁隆平一样做一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好种子,以实际行动传承袁隆平的精神和遗志,立足岗位创造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伟大业绩。
投稿邮箱:xianfengxuanw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