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r

中医用哪些药物治疗癫痫 http://www.mxxshi.com/dx/zlff/m/3121.html

“同一片天空

同一个家园”

野生动物档案

优秀作品展

护理学院

17级护理01班夏梅

17级护理03班李爽

17级护理03班李成香

17级护理03班吴思思

17级护理03班武书婷

17级护理05班贾淑钰

17级护理06班董琳

优秀作品展示

No.1

17级护理06班董琳——

鲨鱼、犀牛、熊、大象、鹿

鲨鱼

学名:鲨鱼

形态特征:体呈长纺锤形。鳃裂侧位,胸鳍正常,不与吻的前缘愈合;北鳍背位;歪尾型。身体呈纺锤状,头两侧有腮裂,但类似普通鱼。除个别例外,典型的鲨鱼皮肤坚硬,呈暗灰色,牙齿状鳞片使皮肤显得粗糙。尾部强壮有力,不对称、上翘;鳍呈尖状;吻尖,前突,吻下有新月形嘴及三角形尖牙。鲨鱼无鳔,需不停地游泳以免沉到水底。

体态大小:80%种类的鲨鱼体全长在1.6m以下,绝大多数鲨鱼都是小型鱼类。鲨鱼中最大为鲸鲨又叫鲸纹,长达20m,重-kg,可谓鱼中之王了,最小的为宽尾小角鲨(又叫小抹香鲛),成熟的雄鱼15cm,雌鱼20cm,大小鲨鱼其体大小差距在多倍。现发现第三纪地层化石种巨噬人鲨,齿长15.24cm,估计体长可达90m,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此种两颌模型,可容纳6个人站在口中。

栖息环境:鲨鱼对水温比较敏感,水温低于20℃它们就会缺乏活力。鲨鱼一般分布在地球上热带和温带海洋中,在寒带水域生活的鲨鱼只有格陵兰鲨等个别品种。并不是所有鲨鱼都生活在海中,在淡水中也有一些种类的鲨鱼生活,例如攻击性很强的牛鲨。

存在价值:海洋生态平衡的维护者。鲨鱼几乎都是肉食性种类,只有少数种类如鲸鲨和姥鲨以浮游生物为食。肉食性鲨鱼两领发达,下领收缩肌强,牙齿锋利,所以咬合力强,可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大型鱼类及海生哺乳动物,更有甚者会袭击小船和噬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鲨鱼是生物链的最上端,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潜在危害:对于鲨鱼,造成大量鲨鱼死亡,每年有万条鲨鱼被捕杀。对于生态环境,鲨鱼海洋生态系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鲨鱼甚至对全球气候变暖也有影响,没有鲨鱼整个海洋生物系统遭到破坏。对于人类,鱼翅不仅不能补养身体,还有可能使你中毒。鱼翅易受汞污染,多吃了含汞高的鱼翅。多吃了含汞高的鱼翅,易致不育。在对曼谷销售的鲨鱼鱼翅进行的两项随机检测毒性试验表明,鱼翅被水银污染的程度高达70%,含有可被人体吸收的水银比率已超出正常允许含量42倍。

分布范围:国家有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巴哈马、巴巴多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巴西、智利、克罗地亚、塞浦路斯、埃及、法国、直布罗陀、希腊、以色列、意大利、日本、肯尼亚、黎巴嫩、利比亚、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菲律宾、塞舌尔、斯洛文尼亚、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突尼斯、土耳其、美国(加州,夏威夷,俄勒冈州)、西撒哈拉水域:大西洋的西部、中东部、西南、东南、西北;印度洋的西部、东部、地中海和黑海;太平洋的东南、东北、西北、中东、中西、西南部。

保护状况:鲨鱼为一种古老的鱼类,从出土的许多鲨鱼牙齿和棘的碎片看,它的化石出现在比恐龙还早的3.5-4.1亿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鲨鱼经过自然选择,有的种消失绝迹,而现在生存的多种中仍存在物种的一些脆弱性,如生长慢、性成熟迟,繁殖也是每两年1次,而且繁殖率也极低。人类对鲨鱼的滥捕、滥杀,是导致鲨鱼种群减少的最主要原因。人类捕杀主要用于食用和药用两方面食鱼翅风糜亚洲,它是富贵、地位的象征,其价格也极其昂贵。年已将鲸鲨、姥鲨(又叫象蛟)和噬人鲨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中,严禁贸易交往活动。我国南海鲨鱼资源丰富,种类又多,广东省有关部门于年将鲸鲨、姥鲨列入水生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的物种。美国、加拿大等国实行了鲨鱼保护计划。自年以来,已有60多个国家禁止加工生产鲨鱼翅(鳍),出口鲨鱼翅的大国厄瓜多尔也终止了此项贸易活动。

犀牛

学名:犀牛

形态特征:犀牛体肥笨拙,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然躯体庞大(其中白犀是仅次于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相貌丑陋,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非洲黑犀在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犀牛是第二大陆生动物。脚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长在鼻子上,白犀的角最长可达厘米,一般为-厘米。犀牛的皮肤虽很坚硬,但其褶缝里的皮肤十分娇嫩,常有寄生虫在其中,为了赶走这些虫子,它们要常在泥水中打滚抹泥。

体态大小: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0千克。

栖息环境:栖息于开阔的草地,稀树草原,灌木林或沼泽地,其中苏门答腊犀只能在森林深处找到,一般以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为食物。犀牛用尿与粪推区分领域范围。

存在价值:犀牛具黄金般昂贵的身价。犀牛皮、肉、内脏、骨和血等,都可以做药材,但最珍贵的还是犀牛角。犀牛角有消热、解毒、凉血、定惊的作用。据说,有毒的酒,注入犀角制成的杯子里,立即就起泡沫,被人发现。正因为犀牛角在医药上有如此巨大的药用价值,所以犀牛一直被人滥捕滥杀,野生数量锐减。现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已集中力量抢救犀牛,非洲各国政府,对犀牛严加保护,禁止无计划捕捉,限制出口,所以犀牛的身价比黄金还要贵。

潜在危害:犀牛头上独有的角,令它们成为被猎杀的目标。带有以犀牛角制成刀柄的匕首,被视为也门人的身份象征。为了防止犀牛继续被滥杀,有人提出把犀牛的角都事先切掉。犀牛角被制成包括水杯和护身符等的工艺品。亚洲人相信犀牛角有珍贵的药用价值,甚至视为万能的灵药。(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犀牛近年的数目锐减主要可以归咎于过度猎杀,人类一己私欲,逼死无辜犀牛。而令犀牛成为猎杀目标的诱因,就是它们头上独有的角。

亚洲人相信犀牛角有珍贵的药用价值,甚至视为万能的灵药,可以帮助治疗发烧、痛症等,甚至可以治好如癌症般的不治之症。随着亚洲国家近年经济急剧发展,犀牛角的需求亦开始上升。不少非洲偷猎者,私下猎杀犀牛并走私犀牛角出境,以谋取暴利。

分布范围:所有这5种犀牛都生存在非洲和亚洲温暖区。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黑犀牛过去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地区。如今它们却分散在非洲中部,南部和东南部。白犀牛主要生存在南部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在非洲中部和东部。而爪哇犀牛则以茂密的东南亚热带雨林为家。它们过去生活在从由中国西南到孟加拉再到印尼的大片地区,如今只能在越南和印尼的爪哇岛发现它们的踪迹。而苏门答拉犀牛也只剩下小部分生活在马来西亚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拉。印度犀牛则生活在印度和尼泊尔的保护区。

保护状况:全世界有多只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亚洲的野外,0多只在动物园养殖。现存的5种犀牛中,有2种处于几近灭绝的边缘,其余3种也处在受威胁状态。犀牛的最大威胁是人类。由于国际市场还是对犀牛角有所需求,盗猎者因此可获得非常高的经济利益。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一些东亚国家,犀牛角被制成传统药材。阿拉伯国家把犀牛角看作社会级别的象征;在也门和阿曼,犀牛角被用来制作仪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许多盗猎者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数量因此而锐减。从到年,95%的坦桑尼亚黑犀牛倒在了盗猎者的枪下,数量从0减到只。由于市场日渐兴旺,犀牛总是会处于盗猎的威胁之下。由于人口的增长,犀牛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在亚洲,因农业和人类定居而对雨林的破坏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毁犀牛的栖息地。人类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别是亚洲犀牛,被村庄和农场分离。这导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独自生活和近亲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为了挽救面临绝种的犀牛,年白犀牛和亚洲犀牛都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一中。黑犀牛直到年才被列入。这些行动虽然终结了对犀牛的合法交易,但是黑市交易却变得兴旺起来。3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国境内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年因人类猎杀灭绝),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学名:熊

形态特征:熊躯体粗壮肥大,体毛又长又密,脸形像狗,头大嘴长,眼睛与耳朵都较小,臼齿大而发达,咀嚼力强。四肢粗壮有力,脚上长有5只锋利的爪子,用来撕开食物和爬树。尾巴短小。熊平时用脚掌慢吞吞地行走,但是当追赶猎物时,它会跑得很快,而且后腿可以直立起来。常见的特征有短尾、极佳的嗅觉、五个无法收缩的爪,以及长、密、粗的毛。刚出生时,它的大小与天竺鼠差不多,至少要与母亲生活一年。熊的嗅觉十分灵敏,视力以及听觉比较差。它们的牙齿是用来防御和当作工具。它们的爪子可以用来撕扯、挖掘和抓取猎物。熊氏家庭成员体型差别较大,块头有大有小。一般的是北极熊(千克),棕熊最大(0/千克),然后是美洲黑熊(约千克)、亚洲黑熊(约千克)、懒熊(千克)、眼镜熊(约千克)、马来熊(约45千克)。速度最快的灰熊,时速可以达到48KM/H,棕熊在崎岖山路速度可以达到30KM/H速度很快。可不能认为熊的速度很慢噢,比人类快多了。

潜在危害:第一,药用经济价值。熊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药用动物之一,其骨、肉、掌、脂、血、脑髓均可入药。但最具价值的是熊胆,它能治心胸痛、腹痛、目翳,并能杀虫及治疗子痫、惊痫、喉痹和痔疮等症;熊掌能治胃弱脾虚、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熊脂能除风痹,缓筋急,补血杀虫;熊骨能去风湿。第二,观赏价值。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观赏大型野生动物的游客越来越多,熊的憨态及其表演对游客来说,具有不错的吸引力。

分布范围:北极新疆西版双纳

保护状况:第一,制定了系列保护熊的法律法规。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鉴于亚洲黑熊被列入CITES附录I物种,棕熊被列入附录II物种,中国政府严格控制熊类资源及其产品的贸易。年11月2日,国家卫生部下达了《“引流熊胆”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规范了养熊企业。年11月8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并将黑熊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非法猎捕。第二,人工饲养繁殖,引流胆汁。年,我国引进了活熊胆汁引流的方法,此后养熊业迅速发展,至年底,全国在11个省区家大小不等的养熊场共圈养繁殖熊头,其中亚洲黑熊9只、棕熊只、马来熊17只。我国养熊已经解决了饲料问题、疾病问题及繁殖问题。近几年,大中型养熊场都已经达到与养牛、养猪同样的水平,已达到规范化、规模化,熊场管理已趋成熟。现在,圈养熊早已有了仔三代。由于熊胆粉目前市场上供过于求,养熊企业控制熊胆粉的生产,现年产熊胆粉约为公斤(市场需求大约为公斤)。自从大规模饲养成功以后,特别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后,我国再没有从野外捕杀熊类,现在不少保护区内的野生熊类种群得到了恢复,而且还有不同程度增加。

大象

学名:大象

形态特征:象头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圆柱以支持巨大身体,膝关节不能自由屈伸,鼻长几乎与体长相等,呈圆筒状,伸屈自如;象鼻全部是由肌肉组成的,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拣拾物品,象鼻非常灵活自如,可以捡拾重达1吨的物体,也可以捡拾花生那样小的食物。中南亚的象属或者非洲的非洲象属中的一种,皮肤坚厚,无毛,长有一条长的柔韧的可以卷曲的鼻子,上颚二门齿发展为长而弯的象牙。非洲象属有巨大的扇形状的耳朵。

体态大小:亚洲象肩高3.7至4.1米。体重3至5吨,非洲象肩高4.3至4.5米体重5.5至8吨,非洲森林象平均肩高不超过2.7米,体重3.5吨。

生活习性: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有上百只大象的大群。

潜在危害:在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泰国和印度)的很多亚洲象已被人类驯养,视为家畜,可供骑乘、马戏团表演或服劳役。亚洲动物基金表示,马戏表演、骑乘和劳役中使用大象,不仅会对动物的生理造成严重伤害,也会引发它们的行为异常。同时,在表演、骑乘和劳役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大象挣脱控制后往往能够造成致命的危险。由于圈养机构对于象类展出和表演的需求,大量的亚洲象(例如老挝或缅甸)或非洲象(如津巴布韦)从野外被捕获,运往中国的动物园,对野生种群造成极大的威胁。非洲象数目的锐减,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对森林、草原的开发与破坏,促使野生动物生存的地盘缩小,环境恶化。结果,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涨。二是滥加捕杀。

分布范围:大象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则广泛分布于整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喜欢群居。亚洲象历史上曾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现分布范围已缩小,主要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非洲象则广泛分布于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北非的亚种于19世纪初期左右全部灭绝)。象栖息于多种生境,尤喜丛林、草原和河谷地带。

保护状况: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象被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组织列为“濒危动物”。许多非洲国家颁布禁猎大象的法令,并打击偷猎大象、走私象牙的团伙。对有大象栖息的野生动物园和保留地也加强了管理,进行武装巡逻。同时,在一些国际保护野生动物组织的协助下,许多非洲国家开展大规模的“拯救大象运动”,通过捐助、展览、讲座、放电影等多种形式,宣传保护大象的意义和措施。年10月,濒危物种国际贸易条约组织大会通过决议,十年之内严禁象牙贸易。这些措施对保护大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之后非洲象的数目开始缓慢回升。2年11月,第十二届濒危物种国际贸易条约组织会议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召开。会上争论的焦点仍然是南部非洲国家的象牙贸易问题。经过激烈辩论,会议批准南非、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在三年内出售60吨储存象牙的申请。其他非洲国家因“大象生存条件没有显著改善”,类似的申请则未获批准。联合国《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执行机构曾在年全面禁止了涉及大象的国际贸易。自禁令实施以来,象牙走私价格迅速上涨,大大刺激了国际非法象牙贸易,引发了对非洲象的新一轮捕猎。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非洲就有2.3万头大象被猎杀。目前,大象已经被列为世界十大最受贸易活动威胁的物种之一。为了保护濒危大象,肯尼亚等国曾呼吁本次大会能够对象牙贸易实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严惩偷猎行为,防止大象灭绝。

鹿

学名:鹿

形态特征: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腿细长,善奔跑。多数种类具角,无角种类则具獠牙状上犬齿。

体态大小:体长0.75~2.90米,体重9~千克。胃4室,反刍。牙齿32~34枚。

生活习性:栖息于苔原、林区、荒漠、灌丛和沼泽。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吃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善游泳。

存在价值:药用价值鹿的全身均可入药,鹿茸、鹿胎、鹿鞭、鹿筋等无一不是珍贵的药材。

分布范围:分布于欧亚、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南纬40°以北地区和非洲西南部。

保护状况:梅花鹿在日本数量众多,且个体数仍在不断增加,同时,分布在俄罗斯和台湾的鹿群数量也保持稳定,使得梅花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低危。但在朝鲜和越南,种群面临灭绝的危险。在中国,由于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分布范围呈现分散化,被列为濒危动物。在东北辽宁,吉林等地已经出现人工养殖梅花鹿,养殖数达数十万只。

No.2

17级护理05班贾淑钰——梅花鹿

梅花鹿

梅花鹿档案

梅花鹿(Cervusnippon)偶蹄目,鹿科,鹿属,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梅花鹿是一种中小型鹿,体长至cm,尾长12至13cm,肩高70至95cm,体重70至kg。雌鹿较小;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臀斑白色;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种群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东部、日本和中国,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形态特征

梅花鹿体长至cm,尾长12至13cm,肩高70至95cm,体重70至kg。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棕黄色或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类似。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雄性梅花鹿头上具有一对实角,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常被误以为没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

栖息环境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在引进地英国,梅花鹿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包括阔叶林、沼泽、盐沼和海岛等。

生活习性

梅花鹿晨昏活动,生活区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多在半阴坡,采食栎、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乔木和灌木的嫩枝叶和刚刚萌发的草本植物。夏秋季迁到阴坡的林缘地带,主要采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乌、明党参、草莓等,冬季则喜欢在温暖的阳坡,采食成熟的果实、种子以及各种苔藓地衣类植物,间或到山下采食油菜、小麦等农作物,还常到盐碱地舔食盐碱。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深密、体色相似的地方栖息,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均很发达,视觉稍弱,胆小易惊。由于四肢细长,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跃能力很强,尤其擅长攀登陡坡,那连续大跨度的跳跃,速度轻快敏捷。梅花鹿群居性不是很强,成年雄性往往是独自生活,夏季和冬季会做短距离的迁移,有一定的领地意识,特别是繁殖季节。发生争端时,常以鹿角和蹄子作为主要武器。

存在价值

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鹿茸作为“东北三宝”之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记载,服用鹿茸有“补精髓、壮肾阳、健筋骨”之功,据研究证明,鹿茸含有内分泌素鹿茸精等,有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作用,被认为是滋补强壮药物。而鹿胎、鹿心、鹿尾、鹿筋、鹿鞭、鹿角、鹿肉、鹿皮等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分布范围

梅花鹿是亚洲东部的特产种类,主要分布在是俄罗斯东部、日本和中国。中国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广西等有限的几个区域内,台湾亦分布有一个特有亚种。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捷克共和国、丹麦、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立陶宛、马达加斯加、新西兰、菲律宾、波兰、乌克兰、英国和美国等地区已引进梅花鹿,但在韩国,梅花鹿已经灭绝,朝鲜和越南的种群也面临着可能灭绝的风险。

保护状况和保护措施

梅花鹿在日本数量众多,且个体数仍在不断增加,同时俄罗斯和台湾的鹿群数量也保持稳定,使得梅花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列为低危。但在朝鲜和越南,种群面临灭绝的危险。在中国,由于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分布范围呈现分散化,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目前,在辽宁,吉林等地已经出现人工养殖梅花鹿,养殖数达数十万只。

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梅花鹿资源,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进一步加强梅花鹿保护宣传,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影等影像资料进行保护宣传营造梅花鹿保护氛围,提高社区群众、青少年学生、社会各界对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2.提高社区群众参与保护事业积极性,制定社区参与梅花鹿保护行动计划,营造人人参与保护事业氛围,充分发挥社区和群众参与梅花鹿保护事业的热情,构建保护区与社区和群众之间的保护网络。

3.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建设梅花鹿适生环境。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积极争取梅花鹿专项资金,改善梅花鹿栖息地环境,加强栖息地保护,必要时适时投食,确保食物供给。

4.发展梅花鹿养殖事业,解决市场对梅花鹿的需求,并有利于野生种群的保护。

5.依法行政,做好补偿工作。依法依规保护野生动物,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依法打击盗猎行为,维护由于梅花鹿啃食践踏农田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合法权益,做好补偿工作,就能从法律层面减少矛盾,促进梅花鹿保护事业的发展。

No.3

17级护理03班李成香——大熊猫

大熊猫

国家级萌主——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

形态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米。体重80-千克,最重可达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它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栖息环境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生活习性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它们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

存在价值

大熊猫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文化价值。作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典范,大熊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大熊猫作为一种具有万年历史的古老物种,它同时代的很多标志性物种已经不复存在,人类从它身上可以得到更多的科学认知乃至哲学思考,它不单是特定的自然物种,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表现为美学意义上的可观赏性。大熊猫外貌像熊,头和身躯都是白色,四肢和肩膀却是黑色,还有一对黑色的眼眶,相貌十分“卡通”。大熊猫的形象十分可爱,全世界任何国家,男女老幼对大熊猫都十分喜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备受欢迎。其次,大熊猫这一物种身上能够体现生态多样性的内涵。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选择大熊猫作为其标志,正是大熊猫这一文化价值的最好体现。第三,大熊猫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他的独有性。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黑白两色与道文化的阴阳之形十分吻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第四,大熊猫是友谊的使者。大熊猫是友谊、和解乃至邦交正常化的象征,长期以来,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礼赠送给中国人民的朋友,对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护措施

国家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在立法方面已作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还通过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

No.4

17级护理03班李爽——耳廓狐

耳廓狐

耳廓狐生活在非洲北部和西亚沙漠地带,其皮毛、耳和肾的功能都适应了高温缺水的干燥环境。通常夜间觅食,食性广泛,包括水果、种子、小型啮齿类、鸟类、卵、爬行类和昆虫。群居性,双亲和后代组成不超过10只的家族群,每一成员挖掘一数米深的巢穴栖居。耳廓狐在整个繁殖季节都具有攻击性。交配发生于冬季中、晚期,如果胎仔丧失了,该种一般会再次交配。

耳廓狐的英文名“Fennec”来自于阿拉伯语狐狸“???”一词,种名“zerda”来源于希腊语对其栖息地的描述。

形态特征

耳廓狐是最小的狐属动物一对大耳朵可能是最易辨识的特征。小吻突。虹膜黑色。软长的体毛大致呈淡黄色,有利于在沙漠中伪装。面部毛色较淡,内眼下方的深色条纹向吻突两侧延伸。泛红的尾毛厚而浓密,尾尖黑色,尾基部有一黑色斑块。北非地区的耳廓狐四肢细长,浅黄偏红,更南方的几乎四肢全白。

耳朵占头部的极大比例,是该种最易识别的特征。成年耳廓狐皮毛厚而柔滑,背部浅黄色,腹部、腿、脸和内耳白色。与此相反,幼狐皮毛几乎全白。耳廓狐与多数狐属动物一样,尾部皮毛下有黑色或深褐色的腺体(尾尖颜色与之类似)。足毛浓密。眼睛、吻突、触须皆深色。弱齿型,与大耳狐类似。

成年雌狐重0.8公斤,雄狐重1.5公斤(比普通家猫略小)[3];平均体重1公斤。耳长约10~15厘米。[2]体长30~40厘米(不包括尾巴);尾长18~30厘米,占体长的近六成。肩高18~22厘米,明显低于其他非洲狐狸(一般肩高30厘米)。尚不清楚,耳廓狐是否有性二型特征。由于犬科的大多数单配制品种具有限的两性异形特征,而耳廓狐是单配制动物,可假设该种具有轻微的性二型现象。

栖息环境

栖息于沙漠和半沙漠地带,偏好易打洞的稳定沙丘。洞穴附近通常有草丛或灌木丛,耳廓狐借此类植物支撑、遮掩和铺垫巢穴。生活习性

白天酷热、夜晚冰冷的气候在北非沙漠并不少见,而体型细小的耳廓狐非常适应北非沙漠的严酷环境。它们脚掌由软长细毛覆盖保温,也方便了在膨松的砂地上行走,两只张开的大耳朵像不停散热的散热器,同时有助于侦测猎物。在缺水环境下,通过寻觅栖所附近的易食植物可长期生存,节水措施有热天停留洞穴,仅在夜间外出。

厚厚的茸毛可隔离沙漠夜晚的寒冷。当温度降至20℃以下时,耳廓狐开始打冷颤,温度超过35℃,又会热得喘气,喘气时的呼吸频率由23次/分钟,迅速飙升至次/分钟。

成年狐身体敏捷,善于玩耍嬉戏,通常能跳0.7米高;完全站立时,身高超过1米。此类特性有助于捕捉猎物。耳廓狐白天睡觉,夜间觅食,以此躲避沙漠烈日下的炙热。它们居住的洞穴通常开出多个出入口,一旦发现敌人就溜之大吉。洞穴一般建在沙漠的灌木丛下,以便植物根茎对隧道两壁起到支撑作用,植叶则被雌狐用来铺垫巢穴。

群居

耳廓狐为高度社会化物种,双亲和后代组成不超过10只的家族群体,每一家族单位通过尿液和粪便划定各自的领地。它们具有强烈的守土护幼意识。在某些情况下,多个耳廓狐家庭可能生活在一起,共享同一个复杂的洞穴,甚至当这种共栖情况发生时,雄狐仍像其他狐狸一样,依旧独自外出觅食。它们遵循机会主义原则,会为将来储备食物。

发声

通过频繁的变声交流,成狐和幼狐会发出吱吱、呜咽或尖叫等各种声音,降音高的吼叫声通常简短响亮,重复多次。

食性

耳廓狐长有小型裂齿,通过刨地获取食物,像其他沙漠中的杂食动物一样,几乎什么都能吃。常见摄食种类包括小型啮齿动物、蜥蜴、鸟类、禽蛋和昆虫等肉食;水果、树叶和植物根茎也是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植物性素食提供了全部的水合作用,所以只要有额外的植物补充,耳廓狐在缺水环境中也能一直生存。独自猎食,以声音判断猎物位置,咬住脖子将猎物杀死。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北非至亚洲西奈半岛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带。

原产地:阿尔及利亚、乍得、埃及、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尔、苏丹、突尼斯。

繁殖方式

耳廓狐是单配制动物,在领地内交配,配偶关系固定终生。交配期在每年的1~2月份(雌狐发情期仅数天),3~4月份生育。每一年,雌狐在经过50~53天(平均50天)的妊娠期后,通常一窝产2~4仔(5或6仔并不常见),初生幼仔重约50克。耳廓狐繁殖率低,雌狐每年仅繁殖一次。

幼仔出生后的头2周,由雌狐在洞内抚育,直到小家伙们的眼睛睁开。幼狐4周大时开始在洞内活动,期间雄狐负责提供食物、守护洞宅(洞穴长度可达10米);幼狐5周时活动范围扩大至洞口附近。断奶期约61~70天(或3个月),这比大多数其他类的狐狸周期长。9~11个月长成步入性成熟期。

野生耳廓狐最长寿命10年,已知的圈养家狐活到了12年。

种族现状

耳廓狐是撒哈拉沙漠的常见物种(HarrisonBates1)。唯一关于其种群退化的记录来自摩洛哥的撒哈拉地区,该种在年代从此处的4个位置消失,都是靠近永久人类定居点的沙漠地带(AsaCuzin)。另外,耳廓狐在北非的猎捕和售卖仍然常见;~年,调查人员在乍得和尼日尔的田野考察期间经常遇到;鉴于此,可推测耳廓狐的种群数量依旧丰富。在摩洛哥南部,耳廓狐经常出现在远离人类居住地的所有沙漠地带(AsaCuzin)。通过对乍得中部的大量监控捕捉的研究发现,耳廓狐是上镜率最高的物种,出现在94个摄影捕捉点(位于北纬14.5°以北)中的32个(M.Hassan,T.WacherJ.Newbypers.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biaowang.net/yfcs/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