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携手抗疫的特殊时期,为维系学术交流,探寻肺癌治愈的坦途大道。规范诊疗演讲大赛——肺比寻常网络赛应运而生。肺比寻常大赛分别在苏皖,江浙,京津冀、魔都上海、孔孟之乡”山东成功举办,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本次会议将挥师中原——河南继续举行。本次会议医院赵艳秋教授、河南医院郭艳珍教授、医院高天慧教授和汪铮教授、医院王洪海教授、医院段永建教授、医院卢红教授、医院高明教授等担任点评嘉宾。
大会主席
赵艳秋教授
医院
内科副主任、呼吸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先声夺人环节
张剑教授
医院
来自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张剑教授带来了一例A+T治疗NSCLC病例分享。患者34岁男性,因“咳嗽,伴胸痛”年10月入院。10月郑大一附院肺部CT示:右肺上叶周围型肺癌,纵隔及肺门多发淋巴结转移。PET-CT示:右肺上叶肺癌,纵隔及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发骨骼代谢活跃灶,考虑转移。头颅MRI示:多发转移灶。组织病检示肺腺癌。年10月行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顺铂联合治疗1疗程。治疗1疗程后基因检测回报:EGFRLR突变,PD-L1TPS1%。年11月行厄洛替尼+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11月底复查CT示:右肺上叶病灶、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均较前缩小,多发骨转移;头颅MRI未见明确显示,评效PR。继续行A+T治疗2疗程,复查CT示:肺上病灶稍减小,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稍缩小,骨转移变化不大。
A+T治疗前后肺病灶、纵膈及肺门淋巴结变化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评效PR。年1月及2月再行A+T治疗2疗程至今。A+T治疗前后颅脑转移灶变化导师麻辣点评
高天慧教授: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多发脑转移及骨转移,既然患者合并有脑转移,病例中应强调患者脑转移症状表现,这很有可能影响下一步治疗决策。赵艳秋教授:患者34岁,小病灶,大转移,针对如此年轻的患者,如何延长患者生存期至关重要,以NEJ、ARTEMIS研究为循证依据,选用A+T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稳妥,疗效可观。武玉荣医师
医院
紧接着,来自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武玉荣医师分享了一例晚期重症NSCLC的诊疗与思考,患者56岁男性,因“确诊肺腺癌3余年,干咳、活动后气喘2周”年5月入院,外院诊断:右肺腺癌,EGFR19外显子突变,脑转移。治疗经过:年10月埃克替尼mgtid直至PD。年7月二次活检TM突变奥斯替尼80mg治疗16个月后PD。年11月三线治疗培美曲塞+顺铂+贝伐珠单抗(2周期),同时局部脑放疗。12月四线安罗替尼12mgqd,治疗5个月后PD,表现为胸闷,心包积液,肺内病灶增大。年5月帕博利珠单抗mgq3w。症状无改善入住我院,入院后第一步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年6月头颅MRI:多发转移。第二步年6月行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联合治疗2周期,治疗后复查CT:肺内病灶明显缩小,评效PR,头颅MRI:颅内病灶稍缩小。年8月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卡铂三联方案维持治疗至今,评效SD。
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卡铂治疗前后肺部病灶变化导师麻辣点评
王洪海教授:针对EGFR阳性患者,一般来说对免疫治疗敏感性较差,因此免疫治疗用于EGFR阳性患者不常见,但不代表绝对无治疗机会,特别是多线治疗以后,包括一部分PD-L1患者,可以尝试免疫+化疗+抗血管生成联合治疗。汪铮教授:该病例中,患者胸腔积液局部治疗,可选择贝伐珠单抗、铂类药物及中药。针对心包积液目前有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另外针对晚期多线治疗失败后的患者,EGFR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可以尝试化疗、靶向药物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等联合治疗。后来居上环节
帖晓静教授
医院
来自医院肿瘤科帖晓静教授带来1例晚期肺腺癌病例分享。患者55岁女性,因“胸闷半月,加重3天”年9月就诊,9月6日CT示:右下肺占位,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胸水及心包积液细胞学检查考虑腺癌。基因检测示:EGFR21外显子pLQ突变,TP外显子突变。年9月口服吉非替尼mgqd,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针+顺铂胸腔灌注,10月心包穿刺处肿物病检示:纤维、横纹肌组织间转移癌,遂行调强放疗DT40GY/20F,并继续口服吉非替尼mgqd。治疗1月后复查CT:胸腔积液明显增多,右下肺病灶稍增大,评效PD。年10月行二线治疗口服达克替尼45mgqd+培美曲塞mgd1+顺铂30mgd1–d4+贝伐珠单抗mg维持治疗至今,治疗2个周期后胸腔积液消失,肺部病灶缩小。年3月复查CT:右下肺病灶有增大趋势。
联合治疗前后病灶、积液变化图导师麻辣点评
高天慧教授:LQ属于罕见敏感突变,选择阿法替尼效果可能更理想,疾病进展后期选择联合治疗效果理想,但达克替尼联合化疗、贝伐珠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缺乏循证学依据,另外达克替尼在罕见突变中的疗效亦不确定,结合BEYOND和E研究,该患者目前治疗效果理想可能是贝伐珠单抗+化疗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韩瑜教授
医院
随后,来自医院肿瘤科的韩瑜教授带来1例IV期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典型病例分享,该病例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荣获本场比赛的优胜病例。患者63岁男性,因“确诊肺腺癌1年余”入院,年9月胸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灶,颈部胸椎及腰椎MRI示:脊柱多发转移。遂行支气管镜并肺组织病检示:肺腺癌。EGFR基因检测:19外显子缺失突变。年10月—年3月口服吉非替尼,评效PR。3月复查CT示:肺腺癌病灶较前减少,肺部分结节新发增大,后继续吉非替尼治疗,同时4月2日、4月22日加用贝伐珠单抗mg静滴。4月24日复查CT示:双肺多发结节及斑片影较前进展,头颅MRI示:多发转移。5月行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顺铂联合方案化疗一次。6月复查CT示:右肺肿块增大,双肺结节增多增大,胸椎结节部分增大;头颅MRI示:颅内病灶明显增多。遂行奥希替尼mgqd+贝伐珠单抗mg静滴q3w。后复查胸部CT病灶稳定,头颅MRI病灶较前明显减少,评效PR。治疗前后肺部病灶变化图治疗前后颅内转移灶变化图导师麻辣点评
段永建教授:该病例诊治规范,诊疗依据充分。但患者第一次TM检测未发现突变,第二次血液TM突变检测阳性,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是否初次检测存在误差。针对脑转移治疗,TKI、免疫制剂亦用于脑转移治疗,但放疗仍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卢红教授:该患者出现脑转移后,以EA研究为循证依据,选用奥希替尼+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方案,治疗妥当,效果显著。TM突变阴性,在无药可选用的情况下,后续治疗方案高如何选择,另外一旦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后再进展,后续治疗该如何管理。董雪茹教授
医院
最后来自医院肿瘤科董雪茹教授分享了一例晚期EGFR突变阳性伴脑转移NSCLC一线治疗的病例。患者62岁女性,因“头晕、恶心、呕吐”于年8月入院,脑部MRI示:两侧枕叶及小脑蚓部异常强化信号,考虑转移瘤可能。胸部CT:右肺上叶团状软组织影约39mm,两肺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肺组织病检示:非小细胞腺癌。基因检测示:EGFR21号外显子LR突变。年8月吉非替尼mgqd+贝伐珠单抗mgq3w持续治疗至今,评效PR。
治疗前后颅内转移灶变化图导师麻辣点评
高明教授:该病例典型,是中国临床研究的很好体现,A+T治疗模式使21外显子和19外显子两个黄金突变重新回到同一重要级,A+T治疗模式弥补了LR突变OR、PFS、OS的不足,基于此,针对EGFR突变患者,指南推荐的EGFR单药可独当一面,另外再加上A+T治疗模式犹如锦上添花。▼本场导师评价优秀病例详情▼
韩瑜
医院
肿瘤科副主任
基本情况
患者63岁男性,因“确诊肺腺癌1年余”入院,年9月胸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灶。遂于医院行支气管镜并肺组织病检示:(左右主支气管)肺腺癌。EGFR基因检测:19外显子缺失突变,ALK和ROSI融合基因中拼接基因及外显子均未发突变,为野生型。胸部CT:双肺多发结节及磨玻璃影,考虑转移;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部分胸椎结节,考虑转移。颈部胸椎及腰椎MRI示:颈椎、胸椎、腰椎脊柱多发转移。骨扫描示全身多发骨质代谢异常,符合骨转移表现。年10月—年3月口服吉非替尼,评效PR。3月复查CT示:肺腺癌病灶较前减少,肺部分结节新发增大,CTDNA检测未发现TM突变,后继续吉非替尼治疗,同时4月2日、4月22日加用贝伐珠单抗mg静滴。4月24日复查CT示:双肺多发结节及斑片影较前进展,头颅MRI示:双基底节区、延髓及双大脑半球柔脑膜多发转移。5月行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顺铂联合方案化疗两次。6月复查CT示:右肺肿块增大,双肺结节增多增大,胸椎结节部分增大;头颅MRI示:颅内病灶明显增多。腰椎穿刺脑脊液中见癌细胞。再次血液TM突变检测阳性,遂行奥希替尼mgqd+贝伐珠单抗mg静滴q3w。年7月复查胸部CT:右肺肿块缩小,双肺多发结节较前缩小减少,右侧胸膜增厚较前好转;头颅MRI病灶较前明显减少,评效PR。
治疗前后肺部病灶变化图治疗前后颅内转移灶变化图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ONCO前沿所有。其他任何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联系邮箱:medical_livetalk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