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这些防治方法太有效了

今天是第17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活动主题为“早防早治,始终不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活动时重,休息时轻,常伴有咳嗽,重时可出现发绀。

体格检查可见胸部呈桶状,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两肺可听到散在的干、湿啰音。

X线检查可见双肺透明度增高,肺野外带血管纹理细直、稀疏。心影垂直狭长,膈穹窿变扁平。肺功能测定时残气量/肺总量超过35%。第1秒肺活量/肺活量值低于60%,或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80%以下。气体分布不匀,肺泡气浓度高于2.5%。治疗原则是预防和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工作、生活能力。

辨证施治

本病属于中医“咳嗽”、“喘证”、“痰饮”、“肺胀”范畴,多为外邪侵袭,肺气不利,或脾肺亏虚,中气不足所为,当以疏散外邪,补益脾肺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1.风热犯肺型

此型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初期,多由外感风热之邪诱发。

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喘逆胸闷,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恶风身热、头痛口渴、鼻流黄涕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当以疏风清热,肃肺化痰为治。

方用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药取桑叶、桑皮、菊花、杏仁、连翘、前胡、牛蒡子、桔梗、黄芩各10克,生石膏30克,炙麻黄、生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桑菊合剂、止咳枇杷露、蛇胆川贝液、三蛇胆川贝露,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桑菊感冒片,每次4~8片,每日3次口服。

2.痰热壅肺型

此型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期,反复发作者易合并肺痈(支气管扩张)。主要表现为喘息胸闷,咳嗽气短,痰多质黏色黄,咳吐不爽,或有腥臭味,或痰中带血,伴口干便秘,心烦失眠,乏力懒言,舌质红,苔少或薄腻,中有剥脱,脉细滑或滑细数。

当以清热化痰,肃肺平喘为治。

方用小陷胸汤合清气化痰汤加减,药取全栝楼30克,黄芩、清半夏、桃仁、杏仁、枳实、知母、贝母、漏芦、连翘、山栀子、南沙参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桔红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川贝枇杷膏,或枇杷叶膏,或麻杏石甘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鲜竹沥、或复方鲜竹沥、或蛇胆陈皮散等,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

3.痰湿蕴肺型

此型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期之后,主要表现为咳喘较前明显减轻,但仍痰多,常因痰而嗽,痰出咳平,色白或呈灰色,质黏腻或稠厚成块,伴胸闷脘痞,呕恶纳呆,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质淡黯,苔白腻,脉细滑或濡滑。

当以燥湿化痰,降逆止咳为治。

方用平胃二三汤(平胃散、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药取苍术、白术、陈皮、半夏、茯苓、厚朴、苏子、苏梗、炒莱菔子、炒枳壳、苡仁各10克,白芥子5克。

中成药可选用二陈丸,或半夏天麻丸、香砂六君子丸等,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桂苓止咳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

4.血瘀痰凝型

此型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缓解期,主要表现为喘息气短,咳嗽痰少,色白或黄,质黏难咳,伴口燥咽干唇黯,形体消瘦,身热心烦,夜寐欠安,舌红或黯红,苔少或苔腻,脉细滑数。

当以养阴清热,和血化痰为治。

方选金水六君煎加味,药取当归、熟地、丹皮、丹参各15克,陈皮、半夏、茯苓、金沸草、知母、贝母、海浮石、炙杷叶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三七片,或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百合固金丸,或二母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5.气虚血瘀型

此型为阻塞性肺气肿缓解期最常见证型,在肺胀初、中、后期均可见到。主要表现为喘息气短,动则尤甚,咳嗽痰多,色白黏或呈泡沫,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伴口唇黯淡,脘痞纳呆,倦怠乏力,舌淡黯,苔薄腻或白滑,脉细滑。

当以益气活血,化痰平喘为治,方选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取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桃仁、杏仁、炒苡仁、防风、当归、桔梗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六君子丸,每次9克,每日2次,玉屏风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黄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桔红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6.气阴两虚型

此型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缓解期,主要表现为喘憋心悸,动则尤甚,咳痰量少,质黏难咳,唇甲发绀,心烦失眠,声低气怯,少气懒言,口干便秘,舌嫩红或淡黯,苔少或薄腻,中间剥脱,脉沉细或细涩。

当以益气养阴,化痰通络为治。

方选生脉饮合旋覆代赭汤加减,药取太子参、南沙参、北沙参各15克,麦冬、五味子、旋覆花(包煎)、代赭石、清半夏、知母、贝母、炙杷叶、当归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人参保肺丸,或二母宁嗽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虫草补肺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利肺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养阴清肺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

7.脾肾阳虚型

此型常见于重度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喘促心悸,不得平卧,咳痰清稀或呈泡沫,面浮肢肿,畏寒尿少,脘痞纳呆,面唇青紫,舌淡胖质黯,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

当以温阳健脾,泻肺利水为治。

方选真武汤合桑苏桂苓饮加减,制附片、桑白皮、苏子、葶苈子、桂枝、白术、泽兰、赤芍各10克,猪苓、茯苓各15克,泽泻、益母草各30克。

中成药可选用真武合剂,每次10毫升,每日2次口服;济生肾气丸,或全鹿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8.痰蒙清窍型

此型常见于重度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表情淡漠,神志恍惚,嗜睡甚或昏迷,或躁烦谵妄,肢体瞤动,舌质黯红或红绛,舌体瘦小,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当以柔肝熄风,涤痰开窍为治。

方选一贯煎、菖蒲郁金汤合涤痰汤加减,药取生地、熟地各15克,山萸肉20克,玄参、菖蒲、郁金、半夏、胆星、茯苓、竹茹、枳壳各10克,酒大黄5克。

中成药可选用羚羊角散,每次1支,每日2次,牛黄蛇胆川贝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1~2次口服。

积极排痰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阻塞性肺气肿等,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气道阻塞性改变和阻塞性通气障碍,由此引起“痰、咳、喘”三大基本临床表现。许多患者可因咳痰不利而引起咳嗽不止及喘息难平。

因此,对于这些疾患的治疗必须强调积极排痰,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使呼吸道保持畅通,方能更好地改善症状,缓解病情。

如何做到积极排痰?不少学者建议在实践中应很好地把握“湿”、“翻”、“拍”、“咳”四字诀,促进痰液稀释,利于咳出,并防止肺泡萎缩及肺不张。

1.湿即湿化:首先患者要做到多饮水,保持每天有~毫升的液体摄入量,喝水不少于8杯。最好的饮水法是每次少量约30~50毫升,每10~20分钟饮水1次,这样对呼吸道的湿化效果较好。其次是增加室内湿度,尤其是在气候干燥的冬春季,要注意保持室内湿度不低于60%。可经常往地上洒水,勤拖地板或在暖气片上放置一盆清水,用这些方法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

在临床治疗上要注意氧气的温化和湿化,即使氧气通过盛有60℃~80℃温水的湿化瓶后再吸入。

对于痰液黏稠无法咳出的患者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可在雾化罐内加入生理盐水30~50毫升,糜蛋白酶5毫克和相应抗生素,或用中药超声雾化吸入,以促使痰液稀释,利于咳出。

2.翻即翻身:对于需卧床静养或神志不清的患者来说,定时翻身不仅有利于痰液排出,而且可防止肺泡萎缩和肺不张。

一般情况下,每1~2小时翻身1次,若痰量过多,应每10~20分钟翻身1次,可起到体位引流的作用。翻身动作不可过快、过猛,应当缓慢进行,逐步翻至所需体位。翻身时应配合拍背,深呼吸及有效排痰,而不是单纯为了翻身而翻身。

3.拍即拍背:对于呼吸道分泌物多且难以排出的患者,拍背应与咳痰相配合。要“拍”的有效,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操作者五指并拢呈杯状,用指腹与大小鱼际着落,叩击时应放松手腕,均匀叩击,每一部位叩击1分钟;叩击顺序应沿支气管走行方向,自下而上,由边缘到中央,有节律地叩拍患者背部,同时嘱患者缓慢深呼吸。

拍背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饭后1小时内不宜拍背,以免引起呕吐;二是拍背时患者应侧卧位,去枕,以利于痰液引流。

4.咳即咳痰:咳痰是排痰调理的最终目的。在上述“湿”、“翻”、“拍”等措施实施中或实施后,应鼓励或协助患者排痰。一般方法为先作深呼吸,在呼气时用力咳嗽,重复数次。如痰液已到气管或咽喉部而无力咳出时,可用双手压迫患者下胸部或上腹部,嘱其用力咳嗽将痰排出,必要时用吸痰器帮助排痰。

作者:胡献国;编辑:春雨

热文推荐

围观

村医生存、执业及生活现状真实情况大调查

热文

这样搞村卫生室,劳民劳医更伤国家财产!

须知

别等村医走光了,再提收入待遇

速看

乡村振兴拉响号角,乡村医生担负重任

质疑

乡村医生的收入该有多少?

讨论

村里有人非法行医,该问责村干部吗?

胡献国

赞赏

长按







































CCTV品牌影响力北京中科
治疗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biaowang.net/yfcs/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