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主要靶点及其检测方法

作者:邵璇璇高春芳贾健安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成为恶性肿瘤首位[1],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我国肺癌发病与死亡人数分别为73.33万和61.02万例[2]。根据免疫组化将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其中NSCLC约占肺癌80%~85%[3]。现已证实,驱动基因突变是NSCLC的最主要致病机制之一[4],其中最主要的突变基因包括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tyrosinekinases,RTK)家族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特别是RAS-RAF-MAPK通路及PI3K-AKT通路[5]。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晚期NSCLC靶向治疗药物也正是靶向上述驱动基因突变,因此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也成为指导靶向治疗的重要原则,这种为明确特定治疗手段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体外诊断方法即为伴随诊断[6],目前,用于指导NSCLC靶向治疗最常检测的基因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proto-oncogenetyrosine-proteinkinase,ROS1)、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激酶(B-Rafproto-oncogene,serine/threoninekinase,BRAF)等[7,8,9],此外,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factorreceptor,Her2)、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s,PI3K)、RET原癌基因(rearrangedduringtransfectionproto-oncogene,RET)和间质上皮转化基因(themesenchymal-to-epithelialtransition,MET)等基因的检测也逐渐进入临床应用[10]。

上述基因通过多种变异影响肿瘤进展及靶向治疗效果,变异形式主要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重排/融合、扩增等,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基因测序等,同时随着用于临床的靶向治疗药物越来越多,如何针对特定基因变异类型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也成为NSCLC靶向治疗伴随诊断领域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biaowang.net/yczz/7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