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吴一龙,中国肺癌的精准医疗

前言

上期讲述了肝癌靶向治疗在中国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期编译了同期Science增刊上由吴一龙和张绪超撰写的PrecisioncancermedicineandimmunologyinChina一文,文章指出了中国肺癌精准医疗的现状以及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吴一龙,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作为国际肺癌研究协会主任(IASLC)、临床肿瘤学中国学会主席(CSCO)肿瘤和中国肺癌靶向治疗的领军人物,他领衔撰写了我国肺癌诊疗指南,创立了中国肺部肿瘤临床试验合作组织,最早提出中国肺癌患者的基因变异特点,与国际同行联合开展临床研究,使中国肺癌靶向治疗一跃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研究力量之一。

肺癌精准医疗

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中国肺癌患者的主要驱动基因有EGFR、ALK、RET、ROS1、MET、HER2、BRAF和KRAS,与美国癌症中心联盟(NCCN)发布的指南名录中所列出的相似。但在基因突变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患者EGFR突变率约为35%,白人患者仅为15%;中国肺癌患者KRAS突变率约为5%~10%,白人患者则为30%,突变频率较低的其它基因在人群中没有明显差异(图1)。

图1驱动基因在NSCLC中国患者中的分布

(来源广东省肺癌研究所)

年EGFR突变被确定为肺癌靶向治疗的焦点。根据第一份报告中国人口EGFR突变和TKI响应率的初步数据,中国研究人员进行了里程碑式的临床III期随机试验:易瑞沙泛亚研究(IPASS),并于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首次证明EGFRTKI治疗EGFR突变的癌症是有效的。基于IPASS和后续研究,EGFRTKI被确定为EGFR突变肿瘤患者标准一线治疗,纳入NCCN、ASCO和ESMO等众多国际癌症组织治疗指南。年,吴一龙成立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目前CTONG有31医院,已成为组织试验和转化研究的重要平台。它不仅同步参与了多个国际试验,还在全国几十项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大大促进了靶向治疗在中国的发展。

上述研究推动了中国靶向治疗的注册和批准,同时提高了设计和组织靶向治疗试验的水平。CFDA现已批准了3个第一代EGFRTKI药物(gefitinib,erlotinib,andicotinib),1个第二代药物(afatinib)和1个第三代药物(osimertinib),用于治疗EGFR突变肿瘤。Crizotinib针对ALK或ROS1突变的中国患者,也获得了CFDA批准。CTONG正在主导其它ALKTKI的临床试验,与此同时靶向许多其它突变基因的TKI也已进入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或已进入临床使用。

肿瘤学的新试验设计

靶向疗法的研发者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如何保证有足够数量特定基因变异的患者进入每种药物的临床试验?现在世界范围内采用的方式是,根据与疾病相关的一组基因生物标记物同步筛选患者,并根据每一种特定基因或通路的改变匹配药物。

多年来吴一龙一直倡导这种试验设计,并致力于推动分子基因分型与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年,他启动CLUSTER1.0试验,首次在亚洲进行多生物标记物驱动的临床研究。根据患者遗传图谱,将入选的患者分配到不同给药组。基于突变发现的五种靶向不同分子异常的药物,是研究的五个臂,每个臂都进行独立分析。如果对药物响应率达到40%,将进行第II期试验。多臂并行的试验是为了降低总体药物筛选的失败率。本研究受到CFDA药物评价中心极大







































白癜风该怎么治疗
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biaowang.net/yczz/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