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医院胸外科,自年起进入学科发展的“快车道”,对标世界最高标准、一流诊治能力,已建成集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为一体的复旦肿瘤肺癌微创诊治体系,在全球引领建立肺癌诊治“上海标准”,推广多项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双提升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诊治标准,累计有13篇次论文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被纳入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掌握国际话语权。
医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医院胸外科多年来药占比低于20%,医院医院。同时肺癌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国际水平10%以上。
一
发现我国肺癌新的高危人群
为明确我国肺癌的高危人群,提高筛查效率,医院胸外科于年加入IELCAP(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并率先在国内开展基于社区的早期肺癌低剂量CT筛查。
年8月起一年内,在上海市闵行区的7个社区,项目组以前期建立的肺癌高危人群库为基础,开展自然居住人群肺癌初筛研究。
筛查高危人群例,女性占37%,不吸烟人群占17%,平均年龄64岁。查出肺原发恶性肿瘤27例,患病率/10万。81%是0-I期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平均年龄只有60岁。
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10万和/10万;吸、不吸烟人群患病率分别为/10万和/10万(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往的经验提示肺癌的高危人群多以老年、男性、吸烟人群为主。但该研究发现:女性、不吸烟人群也是中国肺癌高危人群。
二
“瘦身改良”术前检查项目
每年节省国家卫生支出余万元
依据国内外指南,肺癌患者术前应做包括胸部CT,支气管镜,头颅MRI,骨扫描,腹部CT,全身PET-CT和有创纵隔镜淋巴结活检术等检查,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性质及分期。
这些检查策略的制定主要是基于中期和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数据;这些检查,既消耗医疗资源又造成患者身心创伤。对于筛查发现的早期肺癌患者是否可以精简术前检查,形成个体化的诊断策略?
团队基于大数据临床研究后发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比例不到1%,应该有选择地进行检查。
团队为此划定了一个标准:患病年龄轻、有临床症状、术前血清CEA含量明显升高的患者需接受骨扫描检查,其余患者可以免于该项检查。
而经CT诊断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肿块中包含磨玻璃成分且支气管镜检查后没有异常,这批患者术前就没有必要接受支气管镜检查。
对于这一术前检查的“瘦身”和“改良”,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仅医院胸外科一年,有近例早期肺癌患者省去了支气管镜(元/人)和骨扫描(元/人)检查,直接减少检查费用近万元,节约患者术前住院时间超过人/日。
该研究成果自年起已在全国20医院开展,每年受益患者逾万人。专家预计,采用这种个体化的诊断策略,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医疗卫生支出余万元。
三
“上海标准”进入国际指南
在全球引领建立肺癌微创新理念
临床上肺癌腔镜技术逐渐普及,一味追求腔镜“打洞数量少”曾在业界甚嚣尘上。而在陈海泉教授看来:“患者的疗效,手术对器官最小程度的损伤才是微创治疗的目标,不能走入‘炫技’的误区。”
针对这一情况,年医院胸外科在被誉为外科学圣经的《外科学年鉴》上首次定义“全面微创治疗3.0时代”的理念,即以胸腔镜技术为载体、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在手术中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合适的切口,尽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组织、肺功能和淋巴结,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平衡好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使患者既获得最佳疗效,同时损伤最小。
该理念一经提出,在全球肺癌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理念是实践的先导。
临床实践中,针对浸润前肺腺癌患者手术方式,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指导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决定手术的方式及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并首次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并划定早期肺腺癌行亚肺叶切除的精确指征。
有了科学指征,医师手术台上发现术中病理诊断结果为早期肺癌的患者,外科医师无需切除肺叶就能达到治疗效果;但对原发性的恶性肿瘤,则需做标准的肺叶切除加上淋巴结清扫。
“正是有了精确科学的指征,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对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有针对性地进行切除范围划定,实现了微创手术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免去了一部分患者因过度清扫或过多切除组织对脏器造成不可视的损伤。”
该研究成果在《临床肿瘤学杂志》获得刊发,同期述评认为“这是外科个体化治疗早期肺癌的重要进步”。安特卫普大学PaulVanSchil教授在FPrime上重点推荐该项研究。年,该项研究成果收入EMOS肺癌诊治指南,并把这种用术中病理指导手术方式的理念和“上海标准”用于全球肺癌临床工作实践。
四
绘制非吸烟患者基因图谱
找到破解诊治问题的“金钥匙”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女性肺癌患者是不吸烟的女性。他们为什么会得癌?是PM2.5惹的祸?还是二手烟的祸害?也或是油烟搞得鬼……
针对公众亟需了解的这些问题,陈海泉教授带领团队把例非吸烟肺腺癌患者样本进行集中,对EGFR、KRAS、HER2、ALK突变以及最近发现的ROS1基因融合进行了检测以及临床相关性分析,成功建立并绘制了非吸烟肺腺癌人群中关键的致癌基因突变谱,这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全面和前沿的非吸烟患者致病基因研究图谱。
研究团队最后发现,不吸烟肺腺癌病人中近90%都存在已知驱动突变,是潜在靶向治疗的获益者。
该发现年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同时被Medscape医学网站誉为年肺癌基因组研究三大进展之一,并于年纳入CAP(美国病理学家学会)、IASLC(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和AMP(美国分子病理协会)的《肺腺癌分子检测指南》。
五
绘制可手术肺癌患者分子分型图谱
寻找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突破口
自年起,医院胸外科系统全面地研究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分型。通过对ALK、RET、ROS1等融合基因的一系列研究,定义了新的RET、FGFR融合基因,发明了新的既准确又高效的融合基因检测技术,探索了融合基因与肺癌预后的关系。
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JCO、CCR等肿瘤学顶级杂志上,7篇论文中的创新成果分别在年纳入IASLC《肺癌ALK检测指南》,年纳入IASLC《肺癌ALK和ROS1检测指南》。
团队从年起较早地开始研究肺腺癌中PD-L1和PD-L2的表达情况,并发现PD-L1蛋白表达量是肺腺癌中十分显著的预后指标。该项研究于年纳入IASLC《肺癌PD-L1免疫组化检测指南》。
此外,团队关于EGFR-TKI作为辅助治疗在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上有效性的荟萃分析研究于年发表在胸部疾病著名杂志Chest上,年该项研究同时纳入了ESMO肺癌诊治指南和ASCO肺癌临床指南。
团队对东亚肺腺癌人群中EGFR第18号外显子突变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EGFR基因突变与预后的关系,该研究于年纳入IASLC《肺癌EGFR检测指南》。
六
学科发展“码头源头”齐进
团队梯队建设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医院胸外科采用“码头源头”齐进的方式做好医疗高地建设。抓“源头”重在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将临床积累的病例基于循证医学和大数据,形成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和诊疗标准,同时不断优化提高技术层面的诊疗策略,做好科研与临床的有效转化。“码头”重在发挥科室平台集聚效应,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建成人才“大本营”和资源“集聚地”。
团队中不同梯队的拔尖人才正在奋力奔跑。陈海泉教授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孙艺华教授获得上海市“银蛇奖”……
团队不断优化的治疗策略和理念使医院肺癌IA期肺癌五年生存率高达93.6%,达到治愈效果。IB、IIA、IIB及III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分别高达84.1%、77.5%、74%及45.8%,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在这里获得了新生,“罹患肺癌是不幸的,能在这里获得治疗并痊愈,是不幸中的万幸”。
如今,医院胸外科每年肺癌手术量达到2千例,年门诊量超过5万人次,辐射圈从华东六省一市逐渐扩展至华中地区。庞大的临床服务数量背后折射着一种服务理念“患者花最少的诊疗费用,获得最长的生存期和最好的生活质量”。
医院的消化道外科主任JohnKelly教授,世界纵隔镜发明者、欧洲胸心外科学会前主席ToniLerut,纽约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的DavidR.Jones,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JamesDLuketich,前NCCN主席、杜克大学肿瘤中心的D’amicoT.等数位欧美顶尖专家都曾相继来沪相互学习交流,彰显了医院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学科带头人陈海泉教授目前是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及会员发展委员会委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国际理事国际部主任及两届国际部委员、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协会ASCVTS理事、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胸科医师学院资深会员、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并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等学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二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长江学者评审专家。JournalofCancerResearchandClinicalOncology副主编,AmericanJournalofTranslationalResearch等杂志编委。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AnnalsofSurgery,等SCI期刊审稿人,国内多家期刊编委。
自年起,陈海泉教授先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范德堡大学癌症中心,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医院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医学中心授课宣传我院胸外科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陈海泉教授作为AATS、STS、ESTS会员,至连续4年在胸外科最高水平会议美国胸心外科学会胸外科聚焦论坛(AATSFocus)上进行专题授课并推广。
至连续3年,陈海泉教授在美国胸心外科学胸外科年会(AATS)上进行专题授课。其中,年受邀作为AATS年会第一天普胸会议共同主席,年受邀作为普胸会议会场主持。
纽约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的DavidR.Jones,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JamesDLuketich,前NCCN主席、杜克大学肿瘤中心的D’amicoT.等国际胸外科顶尖专家,多次来医院进行学习,讨论,并对这些创新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鉴于陈海泉教授在胸外科领域的突出成就,年,陈海泉教授受到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外科学-胸外科学主任邀请,作为评委参与该院胸外科学终身教授的评选推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