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7日,农历五月廿四,太阳到达黄经°时,为二十四节气之小暑。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很多人会误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其实节气我们中国人用的是标准的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公转对地球四季影响定下来的。中国古代是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工作。
顾护心阳,重在心静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常感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心主夏”,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此时,人们可晚睡早起,最好午睡一会儿。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可以游泳、听音乐。此节气古人云:“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常喝绿豆汤等都可预防中暑。对于体力劳动者、室外工作的人员来说,应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要时刻补充水分。如果突然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头晕恶心应立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
如果出现中暑后,要立即将病人转移至阴凉环境休息,有利于散热。并补充水及电介质。用风油精或清凉油涂于病人的太阳穴;口服十滴水;藿香正气丸等药物。
重度中暑病人,医院救治。
相对来说,阳暑易避,阴暑难防,因为阴暑是人为造出来的。“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
因吹风纳凉而受寒于表。天气炎热时,毛孔打开,若突然外受寒邪,毛孔骤闭,暑湿内困而出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肢体酸痛等症状。
饮冷无度而受寒于里。因夏天气血多行于表,则里反而较虚,此时饮冷寒凉下肚,容易吐泻不止。空调病就属于阴暑。空调可是很好的东西,不利用空调让夏天更舒适才是更大的浪费,空调不是养生大敌,但不智慧的使用这种科技带来的便利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只要避免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也不要对着风口直接吹。
———————?节气饮食?———————
1、藕我国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早在清咸丰年间,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中医学认为,藕生食有清热生津、润肺、散瘀消肿、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热病烦渴、吐血、淋病等症。熟食则有健脾益胃、消食、止泻、固精的功效。
2、绿豆绿豆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夏天人体出汗多,体液损失较大,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它既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3、绿豆芽
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绿豆芽菜肴可以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绿豆芽食用起来颇有讲究:绿豆皮不要随便去掉,这层不起眼的绿豆皮具有比绿豆还要强的清热解毒功效。另外,绿豆芽性偏寒凉,吃多了易伤胃气,因此,烹调时配上一点姜丝或椒丝,或是搭配些偏温的香菜、韭黄,就能很好地中和掉它的寒性了。4、苦瓜
苦瓜味苦、性寒、能清热泻火。有人把西瓜当成夏日解暑的珍宝,实际上最开胃爽口、祛暑清心的瓜类食品却是苦瓜。苦瓜的微苦味道,吃后能刺激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热防暑,所以,夏食苦瓜正相宜。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苦味能清热”、“苦味能健胃”的经验之谈。
用鲜苦瓜捣汁或煎汤,对肝火目赤、胃热烦渴、胃脘痛、湿热痢疾,皆为辅助食疗佳品。苦瓜泡制的凉茶,饮后消暑怡神。
5桃子
桃子味甘酸性微温,入肝经、大肠经,具有补益气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平喘的作用,主治胃阴不足、口中干渴、肠道燥热、大便干结难解。但不论是硬肉桃或水蜜桃均不宜吃过量,否则会使人内热旺盛,易上火诱发疾病。实热体质的人最好少吃或不吃桃子。胃肠功能差者及老人、小孩均不宜多吃。腹泻病人忌吃桃子。
6西瓜——天然白虎汤
西瓜性寒,味甘甜;它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有助于治胸膈气壅,满闷不舒服,小便不利,口鼻生疮,暑热,中暑,解酒毒等症。皮还可以做菜、入药等。此外,西瓜子也颇具药用价值,有清肺润肠、和中止渴等作用。
《本草纲目》认为西瓜具有“消烦解渴,宽中下气,利尿,解酒毒”等诸多功效。对于盛夏酷暑吃不下饭、形体消瘦的“苦夏症”患者,多吃西瓜具有开胃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滋养身体的作用。
脾胃虚寒,寒积腹痛,小便频数,小便量多,属于虚冷体质的人均不宜多吃。西瓜吃多了都会伤脾胃,正常健康的人也不可一次吃太多或长期大量吃,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或腹泻。7、芒果农谚说“小暑吃芒果”,小暑前后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节。芒果是甘温的水果,可生津止渴。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因此经常食用芒果,可以起到滋润肌肤的作用。食用芒果具有清肠胃的功效,对于晕车、晕船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8、姜俗语有“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小暑过后,盛夏来临,不少人会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夏日人们好贪凉,喜爱电扇空调,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9、山药性平,味甘,既能补肺虚,又能健脾益肾,肺虚之人,四季皆宜常食山药。《药品化义》中指出: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
10、防暑饮品:酸梅汤
《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该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经络养生?———————
按摩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左右各19穴,依经络走向,按揉左右两侧小肠经。
1、少泽穴——急救醒脑穴。此穴位于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角0.l寸处。
1)手压少泽穴可治疗打嗝。
用拇指指甲按压少泽穴至局部出现疼痛感,或以按摩方式按压效果更好,重症病人可双侧同时进行。一般半分钟能见效,按压1~3分钟即可中止发作。
按摩方法:用拇指和食指捻揉(或一捏一松)对侧的小指,刺激小肠经的少泽穴。并且这样做的同时还能刺激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能使心经内的气血充沛。
2)少泽穴的丰胸作用:女性朋友在每天洗澡时按摩小指指甲下方外侧的少泽穴,再配合按摩两乳中间的膻中穴,肩胛骨中央凹陷处的天宗穴,有丰胸保持胸部正常形态的作用。此外,小肠情况不佳时,也可用力按压少泽穴,以缓解不适症状。
3)少泽穴治疗热症,用刺血的方法最好。
2、后溪穴——八脉交汇穴。
这个穴位与督脉相通,可以辅助治疗腰痛、腰间盘突出,还对落枕、肩膀痛有一定的疗效。自我按摩后溪的小技巧: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时常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三到五分钟,可以缓解调节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3、养老穴――蓄元气、调精神
1)养老穴就是专属于老人的穴位,它可针对老年人的眼花耳聋,耳鸣,高血压。按摩养老有蓄元气、调精神的作用。对老年人改善视力模糊,脑血管病后遗症,糖尿病并发症,有良好的疗效。对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等,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养老穴位于手腕背部,取穴:手臂在胸前平放,手心向下,食指肚摸到这个高骨头然后一转,摸到一个凹陷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养老穴。
常点揉养老穴法,可舒筋活络,明目,消炎止痛,治疗肩、背酸痛。按摩时,以一手中指指头端点按揉另一手养老穴,可左右手适当交替进行操作。
4、小海穴——肘痛要穴。
小海位于肘尖(尺骨鹰嘴)最高点与肘部内侧高骨(肱骨内上髁)最高点之间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麻感处即为此穴。小海穴可以治关节炎,像肩关节不舒服,颈椎病引起的手指发麻,都可以通过按摩它来缓解不适感。
用一手的食指或中指指端着力,附着在另一手的小海穴上,持续或顿挫用力按压1分钟左右。经常拨动小海穴可增强它的传导力也可增加心脏的力量。小海穴也是合穴。可增强消化能力,可去人体的燥火,强脾。
5、支正:腕横纹上5寸,小肠经与心脏的一个络穴。治疗人体的赘生物,瘊子,扁平疣,脂肪瘤。
6、天宗穴——肩痛穴。
此穴位于后背肩胛骨的凹陷处。防治女性的乳腺问题,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每天按摩天宗穴,对消除手脚酸痛、肩背腰的疼痛均有疗效。
7、听宫穴
听宫穴位于耳屏前面一厘米,张口凹陷处。
小肠经上的听宫穴,有宁神志、宣通耳窍之效。可治耳鸣,并头痛、目眩头昏等。治疗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聋,耳鸣,听力下降。都可以点揉听宫得到改善。用手指点按此穴,此时你会感觉局部酸胀。
手太阳小肠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一点至下午三点,即未时。
手太阳小肠经:自手小指尺侧端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踝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深入体腔,联络心胚,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
一条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折回来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条支脉,从面颊部分出,行至眶下,到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艾灸时间:节气前后三天,每天一次
穴位:神门穴腕骨穴小肠俞穴
配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太白穴
神阙穴、命门穴、水道穴、巨阙穴
神门穴
《内经》曰:“心藏神”。《道藏》云:玉房之中神门户。“玉房”,心也。本穴为心经主要穴位,治恐悸、呆痴、狂痫、健忘,及神识不清等症。去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神志得舒。此外可以增强胃动力,神门还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腕骨
属手太阳小肠经原穴,小肠经经气在此冷降。具有治疗头痛、耳聋耳鸣、口腔炎等病症的作用,亦对腕痛、指挛、热病汗不出以及糖尿病等疾病有很好的针对性效果。并且具有舒筋活络、泌别清浊的功效。
小肠俞
治三焦、膀胱津少,淋漓遗尿,小腹胀满,心烦,五痔,带下,凡病有关小肠者皆可用此穴。小肠外围为水,皆与三焦膀胱有联系。
———————?导引?———————
小暑六月节坐功图
坐功:每日丑、寅时,两手踞地,屈压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
治疗:腿膝腰髀风湿,肺胀满、嗌干、喘咳、缺盆中痛、善嚏、脐右小腹胀。
最佳练习时间
每天凌晨1点至5点(今人用于保健,可不必拘于练习时间)
功法
左腿向前伸直,脚跟着地,右腿折叠使大腿压住小腿,目视在脚尖,并使身体重心向后移,然后向前移。
两手于背后撑地,十指尖朝后,胳膊伸直,一脚弯曲,脚背着地,使大腿压在小腿上,另一腿前伸。吸气挺胸,挺腰,收缩会阴,伸直的一只脚以大脚趾带动整个脚面向前伸,略停片刻后,呼气放松,伸直的脚面收回。
如此两脚交换,动作相同,各做15次。叩齿(上下牙齿相叩)36次。吐纳(鼻吸口呼)、漱咽(用舌搅口齿,待津液充满后缓缓咽下)各9次。功效此式以拉伸脾经,扩充锻炼心肺功能为主,从而调理相关经络病症或湿邪引起的相关症状。如腿、膝、腰部位聚集的风湿邪气,及脾不运化导致的体内湿气过重,肺部胀满,体内湿气重导致的津液不能上承所引起的咽喉干,喘咳等。另外对缺盆(锁骨上窝)部位疼痛,肚脐部位嘈杂,右小腹胀引起的腹痛,手不能屈伸,身体沉重,半身肢体或肌肉的运动障碍、麻木,健忘,哮喘,肛门脱出,手腕无力,情绪不稳、喜怒无常等都有调理效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