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疾病
乳痈一、病因病机
乳汁郁积[乳汁郁积是最常见的原因]:初产妇乳头破碎、乳头畸形、凹陷→影响充分哺乳/哺乳方法不当/乳汁多而少饮、断乳不当→乳汁郁积→乳络阻塞结块→郁久化热→酿脓而成。肝郁胃热: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产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乳痈。感受外邪:产妇体虚汗出受风/露胸哺乳→外感风邪/乳儿含乳而睡→口中热毒之气侵入乳孔→乳络郁滞不通→化热成痈。
多见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二、辨证论治
粉刺性乳痈一、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粉刺性乳痈也即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初起肿块多位于乳晕部,化脓溃破后脓中夹有脂质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二、粉刺性乳痈的鉴别诊断乳腺癌粉刺性乳痈在急性炎症期易与炎性乳腺癌相混淆。炎性乳腺癌多见于妇女妊娠期及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发热,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弥漫性肿大,无明显肿块,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固定,病变进展迅速,预后不良,甚至于发病数周后死亡。
乳晕部痈疖粉刺性乳痈在急性期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常被误诊为乳晕部一般痈疖,根据素有乳头凹陷,反复发作的炎症,以及切开排脓时脓液中夹有粉渣样或油脂样物等特点,可与一般乳房部痈疖相鉴别。
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乳头溢液,呈血性及淡黄色液体,有时乳晕部触到绿豆大圆形肿块,易与粉刺性乳痈相混淆。但无乳头凹陷畸形,乳孔无粉渣样物排出,肿块不会化脓。
乳房部瘘管多为急性乳腺炎、乳房蜂窝织炎或乳房结核溃后形成,病变在乳房部,瘘管与乳孔多不相通,无乳头凹陷畸形。
此外,还应注意与乳房结核、乳腺增生病及乳腺纤维瘤相鉴别。
乳漏一、病因病机乳房部漏管,多因乳痈、乳发失治,脓出不畅;或切开不当,损伤乳络,乳汁从疮口溢出,以致长期流脓、溢乳而形成;或因乳痨溃后,身体虚弱,日久不愈所致。
乳晕部漏管,多因乳头内缩凹陷感染毒邪,或脂瘤染毒溃脓疮口久不愈合而成。
二、乳漏的外治法
腐蚀法先用提脓祛腐药,如八二丹或七三丹药捻,外敷红油膏。脓尽后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须使创面从基底部长起。垫棉法适用于疮口漏乳不止和乳房部漏脓腐脱尽后,以促进疮口愈合。切开疗法适用于浅层漏管及腐蚀法失败者。乳晕部乳漏手术的关键是切开通向乳头孔的漏管或扩张的乳腺导管。切开后创面用药同腐蚀法。挂线疗法适用于深层漏管,常配合切开疗法。
乳核一、概念及特点: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其特点: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历代文献将本病归属“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的范畴。
二、辨证论治
乳癖一.概念
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二.特点: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有肿块[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有关。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
三.病因病机
①情志不遂→忧郁不解→久郁伤肝;
②精神刺激→急躁恼怒→肝气郁结→气机阻滞→蕴结乳房胃络;
③肝气郁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气滞痰凝血淤成块;
④冲任失调→气血凝滞/阳虚痰湿内结/→经脉阻塞→乳房结块、疼痛、月经不调。
四.辨证论治
乳岩一、特点:乳房部出现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而质地坚硬的肿块,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或乳头溢血,晚期溃烂,凹如泛莲。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无生育史或无哺乳史的妇女;月经过早来潮或绝经期愈晚的妇女;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男性乳腺癌较少发生。
二、辨证论治
习题练习1治疗邪气阻滞经络,营卫不和所致乳房疾病的原则是()A.活血清热解毒B.解郁化痰清热C.补益扶正解毒D.调和营卫祛邪E.解表清热利湿2乳痈热毒炽盛证最常用的方剂是()A.瓜蒌牛蒡汤加减B.牛蒡解肌汤加减C.透脓散加减D.橘叶散加减E.开郁散加减3粉刺性乳痈相当于西医的()A.急性乳腺炎B.化脓性乳腺炎C.浆细胞性乳腺炎D.结核性乳腺炎E.淋巴细胞性乳腺炎岁以前的女孩出现乳晕部肿块,中医称之为()A.乳核B.乳疬C.乳痰D.乳癖E.乳发5乳舰肝火偏旺证的常用方剂是()A.逍遥蒌贝散B.龙胆泻肝汤C.内疏黄连汤D.丹梔逍遥散E.柴胡舒肝散1.D2.C3.C4.B5.D
瘿
气瘿
一、病因病机
主要由于忧恚情志内伤,以致肝脾气逆,脏腑失和而生。其与生活地区和所饮水质有关者,亦每因动气而增患。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可分为三类:甲状腺激素原料(碘)的缺乏;甲状腺激素需要量的激增;甲状腺素生物合成和分泌的障碍。
二、辨证论治
肉瘿
一、特点
颈前喉结一侧或两侧结块,柔韧而圆,如肉之团,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青年女性及中年人。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属甲状腺的良性肿瘤。
二、病因病机
由于忧思郁怒,气滞、痰浊、瘀血凝结而成。
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滞血瘀;
忧思郁怒→肝旺乘土→脾失运化→痰湿内蕴。
气滞、湿痰、瘀血随经络而行→留注于结喉→聚而成形→乃成肉瘿。
三、辨证论治
瘿痈
一、概念及特点
瘿痈是瘿病中一种急性炎症性疾患。
其特点:结喉两侧结块,色红灼热,疼痛肿胀,甚而化脓,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
二、辨证论治
石瘿
一、含义与特点
瘿病坚硬如石不可移动者,称为石瘿。其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不移。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癌。
二、病因病机与诊断
病因病机:情志内伤,肝脾气逆,痰湿内生,气滞则血瘀,瘀血与痰湿凝结,上逆于颈部而成。
临床表现: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女多于男,或既往有肉瘿病史。颈前多年存在的肿块,生长迅速,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推之不移,并可出现吞咽时移动受限。可伴有疼痛。
石瘿的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有时颈部出现的淋巴结肿大,往往是一些微小而不易触及的乳头状腺癌的最初体征。血行转移多出现在肺和骨。
辅助检:甲状腺同位素碘扫描,多显示为凉结节(或冷结节),进行B型超声、CT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治疗原则
石瘿为恶性肿瘤,一旦确诊,宜早期手术切除。
瘤、岩
脂瘤
一、概念及特点
脂瘤是皮脂腺中皮脂潴留郁积而形成的囊肿,又称粉瘤。
其特点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中央有粗大毛孔,可挤出有臭味的粉渣样物。
脂瘤并非体表肿瘤,相当于西医的皮脂腺囊肿。
二、辨证论治
血瘤
一、概念及特点
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大多数为先天性。
其特点: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呈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二、辨证论治
肉瘤
一、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
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其特点是软似棉,肿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如肉之隆起。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西医所称的肉瘤是指发生于软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等,与本病有质的区别,临证中不可混淆。
多见于成年女性,可发于身体各部,好发于肩、背、腹、臀及前臂皮下。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皮色不变,生长缓慢,触之柔软,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推之可移动,基底较广阔,一般无疼痛。多发者常见于四肢、胸或腹部,呈多个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有轻度疼痛。
失荣
一、概念
失荣是发于颈部及耳之前后的岩肿,因其晚期气血亏乏,面容憔悴,形体消瘦,状如树木枝叶发枯,失去荣华而命名。
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属古代外科四大绝症之一。
二、病因病机
因足少阳胆经循行耳之前后,肝与胆相表里,故失荣的发生与肝胆关系密切。
七情内伤→忧思郁怒→肝失条达→气机不舒→气滞血瘀→阻于胆经颈络→结为肿块;
脾虚运化失司→水湿津液凝聚为痰→痰瘀脏毒凝结于少阳、阳明之络→发为本病。
三、辨证论治
检验成果1.患者女性,45岁。结喉正中偏右有一半圆形包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皮色如常,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其诊断是()
A.气癭
B.肉瘿
C.筋癭
D.血癭
E.石癭
2.患者肉癭,急躁易怒,汗出心悸,失眠多梦,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手部震颤。其辨证为()
A.肝郁气滞证
B.气滞痰凝证
C.气阴两虚证
D.肝肾不足证
E.冲任失调证
3.下列各项中不属瘤特点的是()
A.局限性肿块
B.生于体表
C.局部漫肿
D.发展缓慢
E.一般无自觉症状
4.下列各项中不属瘤、岩疾病常见证型的是()
A.热胜肉腐证
B.寒痰凝聚证
C.气血瘀滞证
D.毒热蕴结证
E.正虚邪实证
5.患者左前臂部有一肿块,呈扁平隆起,质地柔软,状如海绵,皮色略紫,按之肿块可缩小。其诊断是()
A.气瘤
B.脂瘤
C.筋瘤
D.血瘤
E.肉瘤
6.患者,女性,40岁。无意中发现背部肿块,无自觉症状。查:局部皮色不变,肿块触之柔软,呈分叶状,推之可移动,无压痛。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痈
B.背疽
C.血瘤
D.脂瘤
E.肉瘤
1.B2.C3.A4.E5.A6.C
编辑:刘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