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第三代靶向药耐药后治疗方法

编者按:本文由项目组ZAD老师提供,摘自癌Ai不孤单,肺癌作为恶性肿瘤中的高发病种,靶向药已成为患者的救星,可是靶向药的耐药特性,却是其最大的缺陷。如最先进的第三代奥希替尼(泰瑞沙、俗称)耐药了,患者往往手足无措,面临无药可医境界,殊不知经过前辈的劈荆斩刺已有很多小道,被开垦出来啦!

年11月奥希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年3月国内获批上市,几年之间,虽然对耐药之后的具体方案还未定,但研究者们对耐药后的肿瘤细胞的逃脱路线了解不少,并在一些路线上做了测试。

目前,肿瘤细胞针对奥希替尼“进化”出的路线,主要分两类:

1、原有的EGFR基因发生新的突变,导致奥希替尼不再有效,叫做EGFR依赖性耐药。

2、肿瘤出现新的增长途径,包括产生其它新的突变(如HER2/BRAF)、新的生长通路等,称为EGFR非依赖性耐药。

耐药前需做好随时出现耐药的准备!

1.务必重视再次活检。

奥希替尼的耐药机制有很多种,没有一个绝对占多数的机制,因此没办法去参考别人。如果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活检是获得更多信息的有效手段。如果可能,组织活检和血液活检一起做可能帮助获得更多信息。

2.免疫治疗仍有机会。

经历多线靶向治疗、化疗后,肿瘤组织的PD-L1表达可能会提高,PD-L1高表达患者仍可能从免疫治疗中继续获益。

3.多靶点靶向药物作为选择之一。

例如,安罗替尼(已获批的国产抗血管生成抑制剂)作为晚期肺癌三线治疗方案的获批,没有具体要求患者此前的基因突变状态以及此前的治疗方式,按照适应症来说二线奥希替尼治疗耐药后,作为三线治疗选择是在适应症范围内。

4.化疗永远是选择之一。

当疾病快速进展或症状明显时,化疗可控制病情快速进展,至少能为尝试其他试验性治疗方案争取时间。

第一类耐药原因处置方法

EGFR变异有:

①EGFR基因突变(如CS)

②EGFR基因扩增或缺失

1.CS突变

CS突变是最常观察到的继发性EGFR突变,也叫做EGFRCS。这个位点的突变可能直接导致奥希替尼药物无法与EGFR突变结合,从而出现耐药,以下介绍4种应对方案。

方案一:奥希替尼+吉非替尼(或其它一代靶向药物)

研究发现,通常EGFRCS突变对一代靶向药物敏感,奥希替尼耐药后可能出现TM突变合并CS突变。

但问题来了,CS突变和TM的突变有两种形态,一种为顺式(cis),一种为反式(trans)。

顺式:一条正常的染色体上出现EGFR突变,然后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继续出现EGFRTM突变,然后还是同一条染色体上又出现了EGFRCS突变,一条路顺下来。

反式:一条正常的染色体上出现EGFR突变,然后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继续出现EGFRTM突变,但随后却在同一对的另一条染色体上出现CS突变,此为反式。

如果突变为反式,则奥希替尼联合一代靶向药方案是一种选择。但如果两个突变为顺式突变,那患者可能对一、二、三代靶向药物都已经耐药了。

方案二:EAI+西妥昔单抗(爱必妥)

年著名杂志《Nature》发表研究显示:在动物试验研究中,观察到EAI+西妥昔单抗方案针对EGFRLR,TM及CS三突变的动物模型具有抗肿瘤疗效,具体在人体的临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方案三:Brigatinib(Alunbrig)+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维克替比)

年,《NatureCommunication》杂志发表研究显示:肺癌ALK靶向药Brigatinib无论在体外细胞试验还是动物模型中,对EGFR三突变(Exon19del/TM/CS)都具有抑制效果,并在联合EGFR抑制剂西妥昔单抗或帕尼单抗后,抑制肿瘤活性增强,成为临床可尝试的一个治疗方案。不过目前尚无公开报道临床应用案例。

方案四:其它EGFR基因突变

其他目前发现的奥希替尼后出现的耐药EGFR突变还有如GD/S/R,GS/R,LF/Y/H,CS/G、LQ等

应对:

目前尚无针对性的靶向药物应对方法。

第二类耐药原因处置方法

EGFR扩增及缺失:在一些奥希替尼耐药患者中,同样观察到EGFRexon19缺失突变及野生型的基因扩增,发生率4%-35%不等,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奥希替尼耐药的肿瘤细胞EGFR蛋白低表达状态(缺失)。

方案一:Rociletinib(三代靶向药)+爱必妥或阿法替尼(吉泰瑞)+爱必妥

针对EGFR扩增情况,有报道认为Rociletinib(三代靶向药)+爱必妥或阿法替尼(吉泰瑞)+爱必妥可能对EGFR基因野生型扩增导致的耐药有效。

方案二:Navitoclax(ABT-)

Navitoclax(ABT-)是BCL-2家族的抑制剂,在体外细胞试验和动物试验内研究发现,针对奥希替尼类药物逐渐不敏感的肿瘤细胞,该药具有能增强这些抑制剂活性的作用。但目前尚无临床数据报道。目前正有一项Ib期临床试验,采用Navitoclax联合奥希替尼治疗EGFR靶向药物耐药的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CT)。

第三类耐药原因处置方法

非EGFR依赖性耐药:指EGFR基因以外,出现新的基因突变或旁路激活等改变。比如各种各样的旁路耐药机制,如HER-2、MET等。

1、ERBB2(HER-2)扩增类:最常见的旁路机制是ERBB2扩增,约占各种靶向药物耐药的10%~15%。

方案一:T-DM1(Trastuzumabemtansine,Kadcyla)+奥希替尼

T-DM1是获批用于乳腺癌的抗耦联物药物,目前仅仅在动物模型中显示,T-DM1联合奥希替尼可能针对HER2扩增所致的奥希替尼耐药有效。但尚无有效的临床证据证实在伴发ERBB2扩增的人群中加用HER-2靶向药能改善疗效。

2.MET扩增:MET扩增见于不足5%的耐药患者。MET扩增是目前肺癌靶向药物研究比较热门的靶点,迄今为止,尚无特异性针对MET扩增耐药的针对性靶向药物上市,但已有少数个案和研究报道发现,在此类人群中,联用EGFRTKI和MET抑制剂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以下有5种尝试。

方案一:奥希替尼+克唑替尼

该组合疗法有1例公开报道患者案例,患者是1名41岁男性患者,最初诊断为IV期非小细胞肺癌(腺癌),发现时为右肺肿块伴胸腔内外淋巴结转移。

患者的治疗经历,经历6种治疗方案(包括:厄洛替尼*20个月,Rociletinib*13个月,卡铂+培美曲塞*7个月,厄洛替尼+培美曲塞*1周期,奥希替尼*6个月,奥希替尼+克唑替尼*6个月,整个过程约52个月,结局未知)

在报道的最后一次治疗中,经过网膜活检,基因检测发现EGFR基因LR和KI依然存在,但TM突变消失,MET扩增明显。患者开始接受奥希替尼+克唑替尼联合治疗,患者的腹水和腹腔转移情况一度消失,治疗4个月时,一度出现肿瘤标志物CEA上市,经过克唑替尼加量(每日2次,每次mg加至每次mg),6个月后,全身和脑部的肿瘤病灶维持稳定。

方案二:奥希替尼+Savolitinib(Volitinib,沃利替尼)

Savolitinib是和黄医药与阿斯利康合作开发的首创c-MET抑制剂。

奥希替尼+Savolitinib联合方案在年世界肺癌大会(18thWCLC)首次报道,其中有1组数据,共有30名患者,这些患者都接受过针对TM突变(三代靶向药物,包括奥希替尼)的治疗,患者都出现MET扩增。

这些患者在接受奥希替尼+Savolitinib联合治疗后,中心评审评估了25名患者的疗效,肿瘤整体缓解率(ORR)为28%(当地评估30名患者,ORR33%),有7名患者疾病稳定(疾病控制率DCR可达80%),缓解维持时间在2.2个月-9.6个月不等。

方案三:奥希替尼+SGX

SGX也是一种c-MET抑制剂,动物模型中显示该联合疗法能控制肿瘤生长。

方案四:克唑替尼

有1例病案报道。患者为1名73岁女性,诊断为IV期非小细胞肺癌(腺癌),基因检测为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

患者在厄洛替尼治疗及化疗治疗进展后,接受了活检发现TM突变,加入奥希替尼的临床试验(AURA2研究),获得部分缓解(PR),维持9个月。

患者接受再次活检发现新出现MET扩增,且TM突变在奥希替尼治疗后明显减少。随及患者接受单药克唑替尼治疗,在开始14天内,患者气短等症状明显缓解,1个月后检查肿瘤稳定,但在治疗6周后患者因为严重下肢水肿和乏力暂停用药。

在症状缓解后,因奥希替尼那时在美国上市,她开始接受奥希替尼(每天40mg)+克唑替尼(每天1次mg)治疗,但该组合仅治疗1周,患者症状持续恶化,随后拒绝任何治疗后过世。

方案五:Capmatinib+阿法替尼

Capmatinib是一种c-MET抑制剂,动物模型中显示该联合疗(同时针对c-MET和HER2)能控制肿瘤生长。

还有最给力的稻草: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近些年可谓肺癌治疗“万金油”级别的王牌,但前期的研究显示,它对有驱动突变(EGFR/ALK)的肺癌患者却可能不适用,接受免疫治疗的效果实际可能不如化疗。

但是,研究者和患者们从未放弃过尝试,在奥希替尼耐药后进行免疫治疗,不管是单用还是联化疗,联靶向,都有相关临床试验,也已经有部分临床数据披露。

方案一:奥希替尼+Durvalumab(Imfinzi,PD-L1抑制剂)

很多人想了解针对一代靶向药物耐药后,采用靶向联合免疫方案,是不是会增强疗效?但结果是——疗效没有明显增强,严重副作用却增加。

在Ⅰ期TATTON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奥希替尼联合durvalumab,治疗EGFRTM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获得肿瘤整体缓解率(ORR)为57%。但是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病的发生率比两个药单独使用上升数倍,这个联用方案随机弃用,连3期临床试验也被停止。

方案二:单药Durvalumab

年3月,《柳叶刀肿瘤(TheLancetOnc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ATLANTIC研究(NCT)结果,这是Durvalumab单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3线及以上疗法的一个临床试验。

这个研究中比较特别的是,有一部分EGFR或ALK基因突变阳性的患者,他们都是在接受化疗及至少1种靶向药物治疗后进展的。

结果显示采用单药Durvalumab(10mg/kg,每2周1次)治疗,肿瘤细胞不同PD-L1表达水平下,患者的缓解率不同。

28名PD-L1表达比例不足25%的患者中,肿瘤整体缓解率(ORR)为3.6%,1名患者部分缓解。但是74名PD-L1表达比例≥25%,缓解率(ORR)达12.2%,治疗6个月后疾病控制率为20.3%。

不过这个临床试验中,并没有明确说这些EGFR阳性突变的患者中,有没有接受过奥希替尼治疗的患者。这个试验仅仅只能一个参考,或许可能,如果患者在奥希替尼耐药之后,检查肿瘤细胞PD-L1高表达性耐药,免疫治疗或许是一种选择。

本文摘自相关网络或







































白癜风最好治疗偏方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anbiaowang.net/jbgs/4637.html